屠宏涛:风景肖像哥TUTU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2018,布面油画,130 × 100cm
01
2009,布面油画,150 × 210 cm
就像屠宏涛在一次采访中曾提到的,“我想我没有智慧去处理人山人海的事情”。压迫忙碌的都市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选择抽身离开,重新回到相对闲适的家乡成都。当奔波戛然停止,他绘画中的冲突感也逐渐褪去;在放空和自由中,艺术家寻找着新的出路,尝试在创作语言上得到更自由的表达。
到山川密林
当代的绘画是今天经验和文明的一个结晶体,是大量文化信息与资源的集合。它对于社会的作用可能很婉转,不是口号式的,或许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不实用,但能唤起情感和精神的凝聚力。
2008年之前,屠宏涛的作品画面往往被都市景观和人群占据。这一年之后,他似乎摆脱了曾经混乱逼仄的状态,摈弃那些“社会属性”极强的视觉元素,从混乱失控转向充满能量的大自然。
离成都不远的雅安碧峰峡是屠宏涛常去的写生地,多雨湿润的气候,造就了这里满眼的绿色生机。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寂静的山水、远古的森林、灵动的草木;画面中少有人物,即使有,也气质舒展,不见“人堆系列”和“幕布系列”中的压抑癫狂。
《卧龙》,屠宏涛
在山川密林间,屠宏涛一面穿行,一面写生,师法自然,却绝不限于模仿自然。在他的笔下,山水、草木、虫鸟等自然元素逐渐脱离具体形态,只以抽象的形式被概括。大自然的一切在画布上隐隐显露,又不断变动,捉摸不定。
《东坡的一封信》,屠宏涛
2011,布面油画,180 × 280 cm
在“风景系列”中,人物也未缺席,他们散落在自然中,观飞瀑直泻,听大树风号,与植物共生。
《云散》,屠宏涛
2015-2016,布面油画
而在“肖像系列”中,屠宏涛则描绘身边最常接触的朋友。他用画笔过滤人物的衣饰发型,背景纯粹单一,突显面部和肢体姿态——飞扬的眼角眉梢、松垂的嘴角、或尖锐或圆润的下巴、无以言说的神情……他们有的已不再年轻,却依然带着“无从选择的茫然、焦虑”。这也与画者的主观直觉、感知相关。
《理性的光》,屠宏涛
2014-2015,布面油画,37 × 28 cm
乍阴乍阳
2018,布面油画,180 × 560 cm
中国古典绘画有着一套与西方不同的抽象方法,比如“三远法”就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即在一幅画中,通过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去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和“平远”。
“元四大家”之一的倪瓒(1301-1374)可以凝练到只用三根直线即区分开近景、中景、远景,分清天地人的关系;“风格派”(De Stijl)核心人物蒙德里安(1872-1944)也是在抽象中去找寻复杂的空间的转换方式。“所以东方和西方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抽象方法去概括风景。”屠宏涛在画《洛神2016》时,其实也借鉴了中国古画中的“三远法”去描绘人在其中那种跌宕起伏之感,去转换二维、三维的这种时空关系。
《容膝斋图》,倪瓒,元代
纸本水墨,74.7 × 35.5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蓝的构成》,彼埃·蒙德里安
1932,©️ 蒙德里安&霍尔茨曼信托基金会
西方的、东方的,这种概括性和这种抽象的理解是核心,而不是某种被禁锢的叙事和图像。
《七贤》,屠宏涛
2013-2017,布面油画,210 × 640 cm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知美术馆“幻·季”正在展出
艺术家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的画其实不是抽象的,是半抽象半具象绘画。我考虑的是如何在抽象中去找到时空的转换;如何能给你的观看方式带来不同的体验,我全部的关注都在这上面……从传统中分析出古画的算法,我觉得自己现在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算法。换句话说,我想通过传统和新的视觉经验产生一些自己未知的新绘画,这样会比较有趣。”
走动着观画,仿佛“一段从东晋到21世纪的时间之旅”,但这并非线性的回溯历史,而是在层层叠叠的时空中尝试实现多维的感受。“现实结构性在复杂化,以前的现实是单线的,因为网络的出现,就像数学家讲的‘超多维’。我会去关心更多维的感受是怎么实现的。但是你更注重感受,并不是要把它具象,也不要把它真的扔进媒体,才能避免沦为单一的美学表象。”屠宏涛曾这样说道。
知美术馆“幻·季”正在展出
摄影致谢渡览行
从压抑的城市、疯狂的人堆滋生的批判和反抗,到退避至静谧的山水间,一面观望外界,一面内在探寻,“风景肖像哥TUTU”屠宏涛用具象和抽象的转换、东方和西方的结合、古时和当代的碰撞,探寻多维的感受,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绘画秘境。
延展阅读
· 艺术家官网:http://www.tuhongtao.com/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植物的欲望》
《欲望的熔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编辑|Kasey
审核|王从卉